北京大学校园风光-镜春园

  2021年02月17日            
  北京大学未名湖的北岸,有两座古典园林。一个是庄静公主的”镜春园“,一个是恭亲王奕訢的“朗润园”,它们都属于清代八大古园遗址。
      镜春园位于未名湖东北端一带,北接朗润园,南到未名湖北岸,东至北大校园东墙,西接鸣鹤园遗址。
     昔日的镜春园的主要建筑四周有水道环绕,略成圆形,很像一面镜子,“镜春园”因此而得名。
      镜春园和鸣鹤园原为一个园区,最初名为“春熙院”,是圆明园附属园林之一。淑春园在乾隆年间为大学士和珅淑春园的一部分。后至嘉庆七年(1802),该园一分为二,西部赏给嘉庆第五子惠亲王绵愉居住,是为鸣鹤园;东部较小,赏给嘉庆皇四女庄静公主居住,改名为镜春园,这样就形成了东西两园鼎立的格局,现在从第一体育馆北端通向朗润园的大路就是当年两个园子的分界线。但镜春园相对来说比鸣鹤园要小得多,不到鸣鹤园的五分之一。
      从现在北大地域来看,镜春园是最大的。这应该是由于历史的演变,原本较大的朗润园和鸣鹤园地界改建其他近现代建筑,现存景区变小了。而镜春园没有受到太多侵占。
 
 镜春园在咸丰十年(1860)的“庚申之变”中遭到了浩劫,园中建筑所剩已经不多。光绪二十二年(1896)九月,镜春园又归并于鸣鹤园。
镜春园75号,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
 
民国初年,徐世昌以极低价岁额四百元租下了鸣鹤园和镜春园,合称淀北园。在此期间他竟大量拆除园中建筑,将木料运回老家,这是对淑春园毁坏最严重的一次。北京大学校园风光,镜春园镜春院75号,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
 
 20年代前期,燕京大学以淑春园旧址为中心开始建校时,镜春园仍属徐世昌所有。而当时燕京大学已经买得镜春园北邻的朗润园作为教职员工的住宅,中间隔有镜春园,不便通行,必须绕道东门外来往。1937年卢沟桥事变之前,燕京大学曾屡与徐家洽商,计划扩大校园,向北直通朗润园,希望以优惠价格购入镜春园,并在园内兴建专供中外文化交流之用的图书馆一座,并以徐氏别号“东海”为名,作为协商条件。协商还未达成,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事情也就这样结束了。

镜春园78号
      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镜春园才被合并于北大,从而使北部校园连成一片。北京大学迁入燕园以后,对镜春园进行了修建,在原来的基础上修建了北大建筑公司和北大材料厂,原来古园林的遗迹也就逐渐无迹可寻了。
      现存的镜春园和朗润园建筑应都是在民国之后甚至近年修建的。

镜春院79号甲,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
      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位于镜春园,中心建筑由两部分组成,一是镜春园79号甲,是行政办公和学生日常学习的场所;二是其西侧禄岛上的三合院,用于教师办公以及举办讲座、会议等;此外在博雅塔东南侧还有一座方楼,作为设计研究工作。
北京大学校园风光,镜春园       位于镜春园79号甲的西侧禄岛上的三合院,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用于教师办公以及举办讲座、会议等。
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位于镜春园79号甲的西侧禄岛上的三合院。

镜春院83号,北京大学香港理工大学 “中国社会工作研究中心”。

镜春园李兆基文学苑,在镜春园东面。
北京大学校园风光,镜春园    北京大学李兆基人文学苑,即北京大学人文学苑、李兆基人文学苑、北京大学人文楼群,位于北京大学燕园主校区内、未名湖东北侧,清代皇家园林镜春园原址之上,原北大建筑公司和北大材料厂的地界。香港商人李兆基为人文学苑工程捐资1亿元人民币,北京大学因而将人文学苑永久命名为“李兆基人文学苑”。人文楼群于2009年6月27日奠基,2011年10月27日竣工。总用地面积24,657平方米,是亚洲最大的人文学科建筑群。
     李兆基文学苑建筑采用明清风格,分为六个区,即会议接待区、图书阅览区、哲学系区、历史系区、中文系区以及保留的古建景观区。图书阅览区位于园区中心,通过连廊与其它建筑相连。西南部的会议接待区是一处独立的院落。
     2006年,北京大学拆除了朗润园、镜春园的一些建筑。当时北京大学校方表示,拆除的只是私搭乱建的房子,有文物价值的重点院落将得到原地保护,修旧如旧。

中文系
      中文、历史、哲学三系的办公地点原设静园六院,空间狭小。搬迁至人文学苑后,空间不足的问题得到解决。

历史学系
哲学系
       六个区相互独立,又互为因借。人文学苑为院落式布局,院内水系环绕。人文学苑是北京大学中文系、历史系、哲学系教学、科研、办公、会议和图书阅览的场所。


联系我们

微信订阅

   
  朋友圈每日精彩文章